close

根據[工商時報/經營知識/E4版] 詹偉雄在數位時代的專欄闡述,百元美金的晚餐成為常態是台灣轉型成功一個最重要的訊息,並從供需兩邊的條件來說明其背後所代表轉型後的生活與工作脈絡。 我在上回在經理人月刊的專欄也提到類似的概念,但我是從較客觀的指標脈絡談起,當「所得倍增」之後,我們的生活型態與消費內涵會有什麼變化?美金百元的晚餐和二、三十元的晚餐會差在哪裡?增加一瓶紅酒、較好品質安心的食材、較佳的烹調、精緻美觀的擺盤?還是較精進、懷石、健康的組合(應該不會是份量較多)?還是較細膩貼心的服務?較宜人的環境與氣氛?我在課堂上問EMBA的學生,你需要做什麼或在哪個產業才有可能在八年後能「所得倍增」?所得倍增後百元美金晚餐是否會成為你生活中的常態(不是花公司的交際費)? EMBA目前「日常」晚餐可以輕鬆消費的程度是在每人台幣600~1200元之間,當所得倍增後是否就能升級到3000元?大部分的人覺得不太容易,三代富裕後才懂得吃穿還是有其道理。因此要普遍的人都能將百元美金的晚餐視為「常態」,可能不是這個世代之內可以完成,除了M型社會內少數右邊的菁英或許可以。另一方面,如果透過科技與創新,如EPC的成功,或者MIT的百元電腦、十元手機能發展成功,「百元晚餐」是否能成為常態?電腦、手機可使用較久,即使成為時尚產品,也不致於用一次就丟掉。同樣的一百元美金,可以買三小時的用餐經驗氛圍,聽一場戲劇或音樂會,可以買一條(甚至半條)領帶、一雙(一隻)NIKE球鞋。一般人在消費的組合上,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,會隨不同社會文化的背景、個人喜好與經驗而有所偏重的差異。其中對飲食的習慣佔所得的比率,依「吉尼指數」應是會逐漸減少的。因此,過早或過晚將「百元晚餐」視為常態都不見得是好事。台灣目前的富裕可說是才一代半或兩代而已,若今天大家就已將百元晚餐視為常態,可能是過早去享受奢華;但若所得倍增後,仍然維持儉樸生活,可能就是消費不足了。此外,若我們一直保持簡約或儲蓄過多,可能也不易刺激提振內需,不易促成未來經濟的持續繁榮,永遠不會達到百元晚餐的那一天。當然一百元晚餐只是一個例子,一百元的舞台戲、一百元的球賽入場券,都是強調「體驗經濟」的消費。但如果我們的產業持續為降低成本而努力,沒有轉型為「創造價值」的思維,可能不易了解「務實」與「務虛」、有形與無形的享受一樣重要,也開創不出新的經濟成長。假設未來八至十年內我們學會了去欣賞與享受百元晚餐,但欣賞無形價值的能力與習慣,是否必然也會同時提升?此外請大家想一下,你要製造或販賣幾台百元電腦?產銷幾部百萬名車?產銷幾雙NIKE?建造出售幾幢房子?產售幾架飛機?多少軟體、多少部小說、電影、卡通?才能「多」吃幾餐百元晚餐?請你也想像一下,百元晚餐的餐廳會座落在城市的哪個角落?百貨公司裡?高級公寓豪宅旁邊?還是幽靜的小巷子裡?還��郊外方便停車的地方?百元餐廳的隔壁會是賣什麼的?

全球經歷金融海嘯的洗禮到近期的景氣回溫,消費者荷包大起大落,反映在消費市場末端,從商品開發的規格(份量)變化:大份量大滿足x隨手包淺嘗即可,最能窺知消費心態和行為的轉變:務實vs.嘗鮮。歷經金融海嘯無薪假的衝擊,生活開支的緊縮,到近期經濟趨於平穩、回復,市場消費行為開始展現變化:花小錢嘗鮮 vs.務實大滿足!回應消費行為的趨勢轉變,超商產品開發也展現兩極化的脈絡。全家便利商店繼餅乾零嘴以兩極化的包裝規格受到喜愛後,便當也隨之推出『熱炒大份量』及『輕巧迷你』兩種規格,熱炒菜色的份量較一般便當多5成,主打重口味、吃的過癮,份量加大,售價挑戰70元;迷你系列則是滿足『花小錢嚐鮮』、『七分飽無負擔』的心態,價格設定50元有找。

參考資料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上文章引用自奇摩知識+圖文為原所有人版權所有!如有任何問題請告知站長處理!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免責宣言:以上文章內容與下方廣告內容無關,單純是廣告欄位!請勿自行做無關的聯想!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數位雜誌經理人雜誌線上訂購網站:http://bnext.shop.conn.tw/?member=af000017132

數位雜誌訂購網站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建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